年末已至,各種盤點在所難免,倘若評選貫穿2016年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的“驚艷指數(shù)”,如無太多意外,微博應算其一:迅猛的增長勢頭,讓微博在“后大V時代”上演了一番真正意義上重回顛覆的故事,論及劇情跌宕程度,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史上實屬罕見。而關于微博,商業(yè)維度的分析已有很多,今天不妨從其他角度分析一下——你知道,在“微觀改變中國”的那幾年,人們非常熱衷對其社會意義進行探討。
幾年前,微博之于社會“意見市場”的角色讓它成為公知熱土;如今,一撥人正在遠離它,而更多的年輕人聞訊而來,微博近3億活躍用戶很大比例是90后和00后群體,其中又有很大比例來自二三四線城市。直覺上看,現(xiàn)在微博特別像是提供給人們的一個窺探人間百態(tài)的萬花筒,而新聞熱點是其中最斑斕的部分,企鵝智庫幾個月前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:關注熱點事件是微博忠實用戶最主要訴求,占比73.5%(其次是名人明星占47.2%;社交占比14.4%)。
過去有人將微博比作廣場社交,微信則是客廳社交。在不少人眼中,如今微博的“廣場效應”正在減弱,但我個人覺得,微觀廣場效應還在,甚至更大,只是廣場的性質正在變化。
我還記得,許多年前,有社會學者謹慎地寫道:“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和定制模式與‘信息繭房’生成內在嵌合。”但多年之后,至少在其中一種使用場景里,如今微博的廣場效應很大程度上走在“信息繭房”的反面——在已習慣分眾傳播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環(huán)境,資源似乎在向熱門新聞和話題傾斜的微博,更像是在打破每個人的信息繭房,舉個例子,作為諸多社會熱門新聞的發(fā)源地,微博的熱搜榜提供了每個人圈層(尤其職業(yè)圈層)之外了解新鮮資訊的最佳入口,很多時候,它甚至以主動搜索的形式完成。在我看來,這可以稱得上是人們對“廣場環(huán)境”的一種眷戀。
繭房之外的世界
如你所知,理論上,互聯(lián)網(wǎng)對人類的影響之一就是將這個世界切分成無數(shù)細碎的小共同體,蠶食著“大眾”概念,而機器算法也在加速人們獲取資訊上的分眾過程:“個性推薦”或“猜你喜歡”已成資訊軟件標配。路透新聞研究院調查顯示,盡管傳統(tǒng)新聞人對回音閣效應(echo chamber)和平臺偏向(platform bias)等網(wǎng)絡現(xiàn)象的憂慮并未褪去,但年輕用戶仍舊迷戀和信任算法推薦內容。總之,每個人都希望最大程度降低檢索成本,如凱文·凱利所言:“未來很多行業(yè)都是過濾器,在海量對象中把無效選擇過濾掉,讓人更好利用時間。”
然而必須承認,或許是過濾器還不夠好,人們總會對繭房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——尤其是幾千年來換湯不換藥的那些“廣場屬性”濃烈的事件類型:政治,社會階層摩擦,對他人的道德評判(尤其涉及兩性),等等。羅振宇曾總結道:“隨著大眾媒體的消失,這個世界基本不可能再出現(xiàn)‘小故事’,所謂小故事就是故事本身不具備傳播性,是通過渠道強力傳播硬塞到你腦子里去。現(xiàn)在出現(xiàn)的是‘云故事’,不發(fā)生云故事傳播就不會發(fā)生。中國有四類云故事原型:第一類,仇富;第二類,仇官;第三類,民族情緒加地域歧視;第四類,兩性。”
翻看微博熱門新聞,不少都是這四類故事的變種,其中明星兩性關系似乎最具廣場效應,王全安,文章,王寶強,林丹……私域內的任何細微之處都被拽至廣場接受道德審判——總之,相較于微信的“客廳環(huán)境”,即便最后一哄而散,即便與自己毫無關系,微博也給予了人們在廣場喊話的權力。
事實上,就像部落時期對個人的最重懲罰是驅逐出部落(這種懲罰后來轉化為古代的流放和現(xiàn)代的囚禁),人類對群體的歸屬感是一種心理需求——但中國人尤其喜歡和別人的生活糾纏在一起,哪怕進入現(xiàn)代社會,通過微博便知,干預他人生活的沖動往往不加掩飾。
相似的喜好
為何如此?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接受《新周刊》采訪時提供了一種答案,人們之所以喜歡關注他人,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關注自己,通過他人的樣子了解和安慰自己。譬如,很多人關注王寶強事件,是因為能在內心深處本能喚起一種聲音:“雖然我沒那么多錢,也沒人認識我,但畢竟我老婆還睡在枕邊,我的錢還乖乖地待在卡里。”借此對苦悶的生活聊以自慰。
而另一方面,在如今的微博廣場中,“爭論”,甚至“制造爭論”一直是主旋律,而爭論話題則更多是甜黨咸黨,蟑螂大小……這種既無厘頭又無盡頭的話題。
進一步講,就像企鵝智庫調研報告顯示的那樣,微博忠實用戶和新增用戶中女性和90后/00后群體占比較高,而在微博流失用戶中男性高知群體占比較高——我相信那些離開的人們中,不少人曾抱有幻象:這個社會應在更大的層面達成某種以求平衡的共識,但今天年輕的微博用戶好像并不關心這一點——不過確實,互聯(lián)網(wǎng)環(huán)境下,很多事情人們無法也根本無需達成共識。
嗯,沒有任何一個輿論環(huán)境可以造成絕對的分眾,人們依舊擁有共同的喜好與偏愛。關于人類社會“大眾”與“分眾”間的對立與統(tǒng)一,其實就像美國作家華萊士在論述電視時所言:“電視之所以粗俗,只是因為人們在那些粗俗的興趣愛好上極端相似,但在那些優(yōu)雅、美好、高尚的興趣愛好上卻大相徑庭。”
很大程度上,這也是微博能成為今日頭條那般“殺時間利器”的最大原因之一(何況關注列表里自身所屬領域也在占據(jù)你的注意力),更是它受到資本青睞的原因之一,畢竟,商業(yè)越往前發(fā)展,時間份額就越是最寶貴的資源。
李北辰/文(知名科技自媒體,致力于用文字優(yōu)雅的文章,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;微信公號:李北辰)
申請創(chuàng)業(yè)報道,分享創(chuàng)業(yè)好點子。點擊此處,共同探討創(chuàng)業(yè)新機遇!